当前位置:

散文朗读|许怀:怀化三人行-凯发真人

来源:掌上怀化 编辑:唐艺芬 2024-10-01 18:22:43

横幅.jpg

怀化三人行

作者:许怀

翻开一本本厚重的典籍,关于怀化的人物与往事,连同横陈已久的斑驳古迹,都掉进了层累历史的褶皱里,或模糊,或清晰。如果慢慢抻开、解读,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曾经激流险滩密布的沅水铺陈开来。

(一)

公元前115年,西汉元鼎二年,20岁的司马迁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壮行:“二十而南游江、淮,上会稽,探禹穴,窥九嶷,浮于沅湘……”探寻屈原的足迹,是司马迁溯沅水而上、在楚地徘徊的最初动因。站在这片蛮荒却生机盎然的土地上,不知道年少的太史公在挥泪凭吊屈原的同时,是否也惊诧于巫楚文化的神奇。毕竟,彼时的怀化是“荆楚南蛮”、流放之地,远离富庶与繁华。可是,让他“不敢言”的上古奇书《山海经》里很多的神话,却以另一种方式在这里流传。溯沅水上行,至沅陵县与常德桃源县交界的五强溪镇,有三座大山临江而立。岁月的风雨,已将山坡脊梁进行切割,但山峦畅直的线条依然明朗。远远望去,恰如古时架鼎的三块大石,壁仞千丈,直冲云霄。其中最显眼的一座山,当地人称之为“大撑锅崖”。传说夸父逐日至此,饥饿难忍,便搬来三块巨石架锅煮饭,后因实在太累睡着了。一觉醒来,已是日落西山,夸父逐日失败,气绝身亡。敬仰他执着与悲壮之举的后人笃定地认为,夸父的骨骸化作连绵山脉、经络变成条条溪流、煮饭用的撑架幻化成三座大山。

▲怀化沅陵五强溪夸父山(资料图/刘科 摄)

继续逆流而上,入溆浦,停留在一处叫圣人山的峰峦前,山势磅礴,云蒸霞蔚,来自上古的风,似乎正缓缓吹来。相传,远古时期,大禹听闻洞庭湖流域洪水泛滥,便带着助手应龙、玄龟,一路风餐露宿,长途跋涉来到沅水溆浦段。《溆浦县志》记载:“相传夏禹治水,尝登县北界圣人山望洞庭,山因以名。上有石刻,为禹纪事之碑。”在这里,他攀上圣人山顶天平峰,夜观天象,俯察洞庭,与恶龙搏斗,又带领百姓疏浚沅水,筑堤修坝,降服洪魔。为纪念大禹的功德,人们在圣人山修建天平寺、镌立禹王碑。后世考古工作者在沅陵城郊窑头故城遗址的战国地层中,发现刻有“元陵”的官印。有学者推断,现今沅陵一带为大禹陵墓所在地。也许,历史的谜底已长埋于时间的旷野。怀化,古称五溪,因境内雄溪、满溪、潕溪、酉溪、辰溪汇聚沅水而得名,是多民族聚居地。苗、瑶等少数民族将盘瓠视为共同的祖先,并在沅水中游一带建有盘瓠庙、辛女祠等。相传,远古“三皇五帝”帝喾时代,“时帝有畜狗,其毛五彩,名曰盘瓠”。因戎吴将军作乱,帝昭告天下,斩获吴将军首级者,除得到封地赏金外,还能迎娶公主辛女。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。后“帝不得已,乃以女配盘瓠”。盘瓠死后,“其后滋蔓,号曰蛮夷”。盘瓠后人迁徙至沅水流域繁衍生息,并与其他民族相亲相融,形成了独特的盘瓠文化。至今,在麻阳乡村仍保存有8处较为完好的盘瓠庙。每年农历五月,当地乡民都会聚集盘瓠庙,举行古朴、隆重的盘瓠祭,唱《根源歌》《敬寿歌》《谢茶歌》《赶瘟歌》等古老“龙歌”,重头大戏是盘瓠龙舟节,缅怀先祖功德,祈愿顺遂安康。

▲盘瓠龙舟节(资料图/麻阳县委宣传部供图)

(二)

公元1819年,清嘉庆二十四年,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林则徐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。在满眼葱翠的五月,林则徐自京城启程,到达辰州府沅陵县境时,已是仲夏六月。

辰龙关,作为湘黔大驿道由洞庭湖平原进入湘西山区的第一关,也是中原通向大西南最重要的关隘,有“湘西锁钥”和“得辰龙关则得大西南”之美誉。这处峭壁数里、谷径盘曲、仅容一骑的隘口,张扬着“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”的气势,让春风得意的林则徐写下了“重重入翠微……云绕马蹄飞”的豪迈诗篇。1265年,至元二年,元世祖开通京都至昆明的干线驿路,在辰龙关前后设界亭驿、马底驿。一时间,辰龙关官道上快马嘶鸣,商旅不绝。1673年,清康熙十二年,清政府削藩,激反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。康熙十九年三月,清军进剿败退云南的吴三桂残部,受阻辰龙关。当地村民献“潜逾峻岭,绕入关后从间道出奇兵”的破关之计,清军得以顺利进军。康熙帝龙颜大悦,钦封“天下辰龙第一关”。

▲怀化沅陵“天下辰龙第一关”(资料图/沅陵县委宣传部供图)

京昆干线驿路上,湖南境内有18座古驿,怀化独占其十。怀化驿,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处。追溯怀化的起源,怀化一词始见于宋代。宋王朝为了促进民族融合、稳固政权,以“怀柔归化”之意在此设置“怀化砦”,并在周边置辰、沅、靖州。1776年,清乾隆四十一年,怀化驿改为怀化巡检司。1942年,国民政府析芷江、辰溪、黔阳三县之地置怀化县。林则徐在途经怀化驿时曾记载:“二十五日,乙卯……又四十里宿芷江县之怀化驿,《宋史·地理志》有怀化铺,即其地也。”在林则徐的日记里,我们仿佛看到,旧时的怀化驿,南来北往的官员在此互相致意,过路商旅茶贩正放下肩头的行囊休整,驿卒抓紧换马奔赴下一站……1837年,清道光十七年,林则徐已任湖广总督,循例开展对湘西军营的巡视和考核。这一次,他从武昌出发,绕行湘中,经溆浦、辰溪等地,过麻阳石羊哨抵凤凰,一路风尘仆仆,马蹄飞扬。石羊哨,因建有囤积军需的皇仓,林则徐在此专作停留,详细巡查记录。扼于大湘西腰脐部位的石羊哨,是明清政府经略湘西苗疆的重要哨所,建有皇仓、演武场、望远楼、炮楼等军事设施,派官兵驻守,为朝廷要员经常巡察之地。自秦汉以来,湘西苗疆几度游离于中央王朝管辖之外。明朝时,统治者强化对边疆的开发和控制,苗疆民族矛盾激化,苗民起义频发。不得已,明王朝在此建立“五溪蛮地”十三哨,重构大湘西苗区军事控制网络,也成就了石羊哨曾经的辉煌与喧嚣。风吹往事,历历犹新。因驻军撤走、皇仓被弃而衰落的石羊哨,随同沉没于水库深处的营盘哨楼,恍惚之间,似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烽火烟尘和繁荣兴盛。一生遍历地方、治绩卓著的林则徐曾三次驻足怀化。尽管旅途艰辛,但清澈的江水、秀丽的山色、淳朴的民风,都给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一县好山留客住,五溪秋水为君清”,就是他情不自禁的感慨。怀化,地处西南战略要冲,南邻广西桂林,东接湘中,西接云贵,北有沅水通航入洞庭,巍峨挺拔的雪峰山雄居东南,逶迤奇险的武陵山绵亘西北,形成两峰夹一垅的狭长地带,进可攻、退可守,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,古时属楚“黔中郡”。史志资料记载,自春秋战国以降,怀化境内共发生100多次重要战争。近世最著名的一次为抗日战争最后一战,史称“雪峰山会战”。从1945年4月至6月,此战历经55天,以侵华日军惨败告终,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。

(三)

1934年初,阔别家乡18年的沈从文回乡探母。他沿着生命中最为挚爱的沅水,从常德泛舟而上,向着故乡航行。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,单纯可亲的风情人事,都让沈从文“一切都那么爱着,十分温暖的爱着”,并写下了语言清丽、风格隽永的散文集《湘行散记》。

沅水两岸,清风漫过吊脚楼,号子声声摄人心,明媚向上的场景,总让人心生向往。沈从文曾这样描写行舟所见:“有二十只大船从上游下来,满江橹歌,轻重缓急,各不相同又复谐成韵律……”橹歌,就是代代船工过暗礁、迈险滩唱响的沅水号子。“嘿嗬!哈嗬……”这些激越高亢的天籁之音,澎湃着船工们挑战自然的生命张力,也传递着五溪儿女坚毅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沅水荡漾,让沈从文先生同样念念难忘的雄浑之音,还有赛龙舟时热烈震天的呐喊声。每年农历五月,源自盘瓠、纪念屈原的古老龙舟竞渡便会激情上演。江面上,鼓点激扬,龙首沉浮,水花四溅;江岸上,尖叫声、欢呼声此起彼伏,一浪高过一浪……万众一心、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就这样传承延续。2023年端午节,一则麻阳龙舟不惧风雨、逆水行舟30公里参赛的视频引爆网络,网友纷纷点赞:“那江上的一叶龙舟犹如从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穿越而来,带着顽强,背着坚韧……”

▲怀化沅陵龙舟竞渡(资料图/邓浩然 摄)

沅水是怀抱一轴气象万千的旖旎画卷奔向洞庭的。当它的支流蜿蜒曲折至沈从文笔下“出产香草香花”的芷江时,屹立于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,依旧质朴巍峨。风雨桥,通常由桥、塔、亭组成,多建于交通要道,方便行人过往歇脚,也是迎宾场所。历经风雨、几经修复的龙津风雨桥,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是通往云贵的必经要塞,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之地,可谓“三楚西南第一桥”。这座全木质架构的风雨桥,不施一钉一铆,却又满缀悬柱、悬瓜、柱脚、石鼓等侗族风情元素,堪称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,是侗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。

▲怀化芷江龙津风雨桥(资料图/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)

1918年,年仅16岁的沈从文随军从辰州的沅陵码头坐上帆船,溯沅水而南行,在水上漂泊7天,终于到达小镇榆树湾。榆树湾,原名蒋家关。清康熙年间,因广种榆树,改名为榆树湾。在沈从文的作品里,榆树湾是一条窄小的老街,枕东席西,东段叫下阶街,西段叫上阶街。借助便利的水运交通优势,榆树湾一度成为怀化境内的重要物资集散地。鼎盛时期,这里建有江西万寿宫、福建天后宫、江苏江南馆、邵阳宝庆宫、靖州飞山宫等会馆。每逢节庆,“上街烟花户、下街尽门铺”的榆树湾便歌声萦绕、人头攒动。随着时代变迁,水运日渐式微,热闹的码头小镇突然沉寂下来。直至20世纪70年代,三线建设热潮奔涌,湘黔、焦柳铁路在此交汇,原黔阳地委、行署迁址榆树湾,曾经没落的小镇慢慢蜕变为一座“火车拖来的城市”。而今,转身向海,成了国际陆港之城。

▲怀化国际陆港(资料图/张卓 摄)

千百年来,漫漫沅江水岸,声韵悠长的舟桨号子、真诚朴实的民俗风情、热闹张扬的生活场景,串起了汉、侗、苗、瑶各民族相生共荣的沧桑岁月,也浸润着怀化这片土地的酸甜苦辣。山河之上,生于斯长于斯的五溪人民,将深藏在血脉与记忆里的坚韧执着和英勇无畏,根植于魂,枝蔓蓬生,欣欣向荣。


来源:掌上怀化

编辑:唐艺芬

阅读下一篇

凯发真人
网站地图